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是福建省最早的医院之一,创建于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前身系英国教会创办的“兴化圣教医院”,1912年改称“莆田圣路加医院”,并附设“圣路加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1953年改名“莆田医院”,2003年升格易名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集团”,2021年获批成为福建省首批4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历经百年积淀与革新,现已成为闽中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2-2023年连续两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蝉联A等级,成为莆田市首家跻身全国A级方阵的医疗机构。
医院构建"一院两区"(延寿院区、梅峰院区)协同发展格局,占地面积300余亩,总建筑面积逾24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200张。2024年度诊疗总量突破216万人次,出院患者10.4万人次,完成手术3.5万台次,核心业务指标稳居全市首位。
医院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有临床科室56个,医技科室18个,病区48个,专科专病门诊32个。现有教职工2700名,其中高级职称近600人,正副教授7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8人,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00余人。
医院以重点专科为引擎,打造多层次学科体系:微创脊柱外科获批福建省微创脊柱治疗与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胸外科、骨科、麻醉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医学检验科等10个学科获评省级重点专科;胸外科、骨科、麻醉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医学检验科、乳腺外科、神经外科、口腔科、肾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医学影像科、康复医学科、针灸科、临床护理等20个学科获评市级重点专科。
在临床技术层面,医院全面推行“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精细化”诊疗模式,机器人辅助手术、介入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疾病为中心开展多学科协同诊疗,全方位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胸痛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癫痫中心、卒中中心先后通过国家级认证。荣获全国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跻身国家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国家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全国首批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区域中心行列,建成了福建省儿童救治和产前筛查诊断莆田分中心、莆田市唯一生殖医学中心,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专科技术优势与精细化管理效能获得业界高度认可。
医院设备先进,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核磁共振(3台)、多层螺旋CT(5台)、DSA(3台)、直线加速器、SPECT、高档彩超(40余台),检验流水线系统2套,百级、千级、万级层流净化手术室30间,以及三维手术系统和各类手术腔镜,为精准诊疗提供坚实保障。
医教研深度融合,设有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中心实验室,10个莆田学院医学研究所、16个临床教研室、5个莆田学院科研团队。现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拥有11个专业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现为莆田学院附属临床学院、福建省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培育单位、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9个医学硕士联合培养点,福建省科普创作基地。近年来,参与“十三五”全国重点项目BESS研究(排名在参与单位前10名),先后有100多项科研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卫生部科技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3项、福建省医学科技奖5项。
2012年,医院牵头组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集团”,现纳入19家成员单位,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下沉和人才培养,构建覆盖闽中地区的分级诊疗网络。2021年获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后,医院进一步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机构深化合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运营管理模式、信息化平台等领域实现高位嫁接,助力区域医疗同质化发展。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医院率先推行“互联网医院”“床旁结算”“医保刷脸支付”等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全国电子病历五级、互联互通四甲认证,并入选全国地市级医院HIC50强,智慧医院建设水平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单位、全国百名优秀爱婴医院、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四红旗单位、福建省文明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福建省抗疫先进集体、福建省院务公开示范单位等荣誉,患者满意度与社会美誉度持续攀升。
百年仁术,薪火相传。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将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创新的技术、更温暖的服务,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为医学进步与区域医疗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