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节律、防血栓,为耳撑起保护伞
66岁的林阿姨是一位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曾多次发生脑卒中,且每次发作时心率为170-180次/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苦恼。2021年12月10日,我院心血管内科吴梅芳教授团队,在麻醉科、超声科及介入导管室等多科室的密切协助下,以一种不开刀的方法解决了困扰她多年的房颤反复发作问题,为她的心脏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极大地降低了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事情经过
林阿姨是莆田本地人,患有心房颤动和帕金森综合征,长期规范化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但多年来脑梗反复发作多达6次。此次住院神经内科后邀请心内科吴梅芳教授团队会诊,考虑到林阿姨的情况特殊,吴梅芳教授随即向其老伴提出“一站式”手术治疗方案,既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在详细了解了“一站式”手术的好处后,林阿姨的老伴当即决定接受“一站式”手术治疗。
卒中与房颤存在怎么样的联系呢?
其实,像林阿姨一样前往急诊救治的卒中患者大多数伴有房颤,由于平时症状不明显,从而未能及时就医,直至卒中的发生。来自国际多中心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100%的来源于左心房的“小耳朵”——左心耳。“如果把血液比作河流的话,左心耳就是河道上的一个死角,房颤患者左心耳收缩功能下降,血流缓慢,有如‘淤泥’淤积,导致血液凝固成血栓。而左心耳一旦形成血栓,极易因房颤时心脏不规则跳动而掉入心脏,随着血流到达大脑,从而引发脑卒中。
控节律、防血栓双管齐下
吴梅芳教授指出,房颤需要综合的管理,治疗原则一是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二是通过恢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率改善症状。导管消融技术针对房颤来源部位肺静脉前庭进行隔离,使心律转成正常窦性心律,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左心耳封堵术则针对左心房最主要血栓形成部位——左心耳进行封堵,去除最主要血栓来源,达到预防脑栓塞的目的。虽然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效果肯定,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根治,但仍存在一定复发率,对于中风高危的房颤患者,即使做了射频消融转为正常心律,血栓问题仍不能忽视,依旧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中风,给患者留下不小的经济负担与心理阴影。
一次手术解决两个问题
射频消融手术主要是解决心脏节律问题,但不能预防血栓引起的中风问题,射频消融术后仍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这又增加了出血的风险以及是否可以长期坚持服用。那么怎么才能相对安全又有效地预防血栓呢?答案是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可以代替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消除房颤的血栓风险,从而预防中风,也避免了长期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但左心耳封堵术对房颤引起的心脏扩大以及相关症状没有治疗作用。因此,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只能分别解决“控节律”和“防血栓”一个问题。“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则是在同一手术台上,连续完成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两种手术,做到优势互补,同时解决“控节律”和“防血栓”两大问题。术后不但极大的降低卒中风险,而且还无需长期抗凝,避免了长期服用抗凝药导致的严重出血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手术情况简介
10日,吴梅芳教授带领许开祖副主任医师、林丽明副主任医师、戴财智主治医师,在张飞龙教授、方军教授的指导下,在超声科翁育娟主治医师、麻醉科江凤烟、介入导管室林金加技师、胡荔珊护师的密切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率先由许开祖副主任医师、戴财智主治医师进行房间隔穿刺,并对患者左右肺静脉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成功,患者恢复窦性心律。随后,林丽明副主任医师、许开祖副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左心耳造影,造影提示为仙人掌型左心耳。在精确测量左心耳开口宽度和深度后,选择了2638封堵器,经输送鞘管送至左心耳成功封堵(见下图)。DSA透视下多体位造影显示无明显分流,经食道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正确,心脏各组织结构均无受影响,且无明显彩色血流,满足COST原则,释放封堵器。两个手术仅耗时2小时。
“一站式”手术的优势
我院院长助理吴梅芳表示,导管消融的主要适应证是症状性房颤,特别是阵发性房颤,目的是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降低脑卒中风险;左心耳封堵的适应证是脑卒中风险高(CHA2DS2-VASc评分男性≥2分,女性≥3分)需要长期抗凝治疗,同时因出血风险高(HAS-BLED评分≥3分或有出血史等)等不能长期坚持抗凝的房颤患者,目的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但不能改善房颤症状。两者适应证不同,作用互补。因此,对于房颤患者,应该进行充分评估,对于同时有左心耳封堵和导管消融适应证的者,“一站式”介入手术在治疗效果上具有协同互补的优势;从经济效益而言,“一站式”手术实际费用远低于分次手术的费用,同时由于两种手术都需要穿刺房间隔,“一站式”手术仅需穿刺一次,在减少费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多次穿刺房间隔带来的心包填塞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