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新闻动态 > 医院快讯
微创不开胸!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
【发布日期:2025-03-27】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次】

3月27日,我院心血管内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由吴梅芳党委委员组建了包括心血管内科、介入导管室、超声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等多学科团队,并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飞成教授及余婵教授,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 DragonFly™ 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成功为一名高龄混合性极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实施了微创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术(TEER)。该技术系莆田首例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瓣膜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也彰显了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多学科协同救治方面的高效协同与综合救治能力。




患者郑奶奶今年72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加重1月”入院。诊断为:左心室衰竭,二尖瓣脱垂伴极重度反流,心功能Ⅲ级,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原发性高血压。经团队充分评估与讨论,认为患者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无法接受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遂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最后决定为郑奶奶实施微创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


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充分评估,团队发现郑奶奶的病情十分特殊:既有腱索断裂导致的前叶广泛脱垂,约有18毫米宽,横跨整个二尖瓣;又有后叶严重栓系并且十分短小导致的瓣叶无法正常对合,两种病变混合起来,共同造成了二尖瓣的大量反流。另外,相对于如此大范围的病变,患者瓣口面积仅4.3平方厘米,术中植入夹子时应该格外注意跨瓣压差,避免导致术后二尖瓣狭窄。综合下来手术十分复杂、难度很大。

术前,吴梅芳教授团队联合俞飞成教授团队共同进行了充分的多学科讨论,对术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详细规划了手术策略与治疗预案,最终选择我国自主研发的DragonFly二尖瓣夹进行治疗。一方面,考虑其具有加宽的夹子型号,能够用更少的夹子数量解决更多的病变,保留更多瓣口面积;另一方面,其独特的大角度锁定释放功能,能够在不增加反流的前提下减少跨瓣压差的升高,对于郑奶奶的病情来说十分合适。


手术中,心血管内科瓣膜介入团队林丽明博士、许开祖副主任医师,介入导管室黄丽娟护士长、吴春英副主任护师、胡荔珊护师,麻醉科蔡茂恩副主任医师、郑建章主治医师,超声科翁育娟副主任医师、张玲玉主治医师等精诚合作,先应用了一枚长宽夹子XW0612解决掉脱垂最大的一区,再使用一枚短窄夹SN0409处理残余的脱垂与反流,精准修复。两枚小小的夹子稳稳夹住瓣叶,仅用时2个小时就将术前极重度的反流降低到了术后的微量程度。术后,郑奶奶症状明显改善,3天后顺利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林丽明博士介绍,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瓣膜疾病,在心室收缩的时候有大量的血液重新反流回左房,患者往往会有乏力心悸、气促胸闷的症状,甚至夜晚无法平躺入睡,并伴随反复心衰,心功能也会越来越差,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大大下降。传统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方式是外科开胸手术,需要切开患者胸膛,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建立体外循环,打开心脏进行修复。但往往由于患者高龄、合并症多等外科手术高危因素,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无法接受外科手术,而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无法完全根治反流。


近年来,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快速发展和成熟,它就是“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林丽明说,手术全身麻醉下进行,仅需在患者左腿根部打开一个不到1厘米的小口,从股静脉将特制的导管和夹子通过房间隔送入左心房到达二尖瓣,手术全过程通过经食道超声引导,通过一枚小小的夹子,将病变的二尖瓣叶捕获并重新夹合在一起,夹子仅4-6毫米宽,约1公分长,不影响正常的二尖瓣的开合。该手术创伤小、术中风险低、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与心脏功能均能得到显著改善,在我国和全球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系莆田首次开展,我院成为福建省第六家开展该项新技术的医疗机构,也是除了福州、厦门外首个开展该项目的地级市医院。”吴梅芳教授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致力于心脏瓣膜微创介入技术上的深耕,支持创新与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解决方案,共筑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