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魏婷婷,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
凌晨三点十七分,急救电话刺破夜的寂静。我条件反射般从值班室的床上弹起,迅速套上制服,抓起血糖仪、脉氧仪冲向救护车。这是我作为院前急救护士的值班日常,每一次出诊仍是未知的挑战。我们被称为“生命线上的奔跑者”,因为每一次奔跑,都可能改写一个生命的结局。
那是个阴沉的下午,我们从院前接回一位“三无”患者——无身份证明、无家属陪同、无经济支付能力。他意识不清,人有些烦躁,蜷缩在担架上,面色灰白,无法言语。“可能是急腹症,需要立即CT检查。”医生迅速判断。但患者无法配合做CT检查,一直在检查床上动来动去,手不自觉滑落到仪器缝隙处,有受伤的危险。我与出诊医生立刻决定穿上铅衣,帮助患者完成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再晚些就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刚到莆田找工作的打工人,突发恶疾,家里人都不在身边。他的妻子在出院那天特地找到我们,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凌晨的火警铃声总是格外刺耳。闹市某街道一栋民房起火,有人员被困。我们接收到任务前往现场紧急救援。浓烟从二楼窗口翻滚而出,消防员正架设云梯。突然,一个被熏黑的身影被搀扶出来,是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医生、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妈妈刚把孩子交给我们后自己就瘫软在地。我立即给他们戴上氧气面罩,同时监测他们的生命体征。“血氧82%,呼吸急促,一氧化碳中毒可能。”这需要立即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我和伙伴们赶紧将他们送到医院后完成交接,再次回到现场继续协助救援。
最意外的接生发生在某个平静的上夜。一位经产妇被丈夫慌张抱进急诊科,羊水已经破了。“宫口全开,胎头可见!”产科医生刚巧来送病人,见状立即加入我们。急诊科临时变成产房,我们迅速准备接生包、铺巾、监测胎心。“用力!已经看到宝宝头发了!”我一手托着产妇的后背,一手握着她的手。产妇的指甲深深陷入我的掌心,但此刻我只关注胎儿的降生。“再来一次,吸气,用力。”伴随着响亮的啼哭,一个健康的男婴诞生了。我小心地擦净他身上的胎脂,包裹好后放在母亲胸前。产妇疲惫的脸上绽放出笑容,而我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这时才发现,我的手掌被掐出了四个月牙形的血痕,但这比起新生命的降临又算什么呢?那个小婴儿的脚丫在我掌心留下的温度,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院前急救护士,我们见过太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防辐射服下的汗流浃背,火灾现场的浓烟刺鼻,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片段串联起我的职业人生。有人问我,面对死亡和痛苦,如何保持热情?我想说,正因为见过太多黑暗,才更懂得珍惜每一丝光明。当患者紧握的手渐渐放松,当家属眼中的恐惧化为感激,当新生命在我手中发出第一声啼哭,所有这些瞬间,都让我确信:我们奔跑的意义,不仅在于挽救生命,更在于守护生命应有的尊严与温度。
急救车的警笛再次响起,我和同事相视一笑,奔向下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这条生命线上,我们默默守护、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