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陈国洪,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护士长
在非洲南部的广袤大地上,博茨瓦纳的蓝天与黄沙交织成一幅壮阔而又充满挑战的画卷,让我难以忘怀。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开启医疗援助之旅时,我知道这将又是一场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真心传递希望的难忘旅程。
抵达博茨瓦纳的医院后,眼前的景象让我揪心。六年之后再次回到博茨瓦纳,虽然不在同一个医院,可是简陋的医疗设施、匮乏的药品资源,以及大量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而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这种现状依然存在。但我们没有丝毫退缩,迅速投入到紧张的ICU工作中。
记得有一次,一位年仅5岁的小女孩因严重的肺部感染被紧急送医。孩子呼吸急促,小脸涨得通红,情况十分危急。然而,当地医院缺乏必要的检查设备和特效药物。看着孩子父母焦急又无助的眼神,我和团队成员立即行动起来。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源,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制定了一套特殊的治疗方案,我们ICU三个中国护士轮流守在孩子身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措施。经过连续72小时的不懈努力,小女孩的病情终于出现转机,当她用稚嫩的声音说出“谢谢”时,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我们深知,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博茨瓦纳,渐冻症也有一些。记得病房里有一位19岁的小姑娘,她妈妈告诉我们,自己女儿曾是一个既聪明又开朗的女孩,自从她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就一直郁郁寡欢。于是每天工作闲暇之余,我和其他的中国护士就主动找她聊天,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按时服药,还给她讲中国有趣的事情,未来一切都有可能。通过频繁交流,她渐渐对中国感兴趣,不知不觉中笑容渐渐多了,还愿意和我们一起拍照。我知道她这辈子可能都没办法出院,但我希望有我们在的地方能够让她快乐每一天。她告诉我们,是我们的关怀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援外的日子里,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不同文化和语言带来的沟通障碍,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都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灿烂的笑容,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们就充满了力量。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承载着博茨瓦纳人民对健康的渴望。
医疗援助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跨越国界的大爱传递。在博茨瓦纳的每一天,我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援外精神。我们将中国的医疗技术和经验带到这里,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水平;我们与当地医护人员携手合作,共同守护生命的希望;我们与博茨瓦纳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跨越万里的亲人。
这段援外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中。它让我明白,援外精神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更是一种信念和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将义无反顾,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援外精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