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新闻动态 > 医院快讯
致敬医师节|【医学人文叙事③】 命运长河里的双向摆渡
【发布日期:2025-08-14】 【来源:本站】 【作者:林远杰】 【阅读:次】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凝视那些超越手术刀锋的温暖瞬间。当医生成为患者,当同事躺上透析椅——那件熟悉的白大褂,终在命运的河流中调转船头,以信任为桨,划破医患关系的镜像迷雾。


讲述者:林远杰,肾内科主治医师


错位的镜像


小雅,我的同事,一位聪慧、充满活力的内科医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第一次看到她躺在透析椅上,手臂插着穿刺针,我感到强烈的错位感。习惯在诊室通过检查单了解患者的我,此刻面对的是被冰冷机器缠绕的战友。这痛苦难以言喻。作为医生,我被训练得冷静理性,但作为同事,我无法抑制内心的颤抖。目光不再只盯参数,而是她苍白的脸、紧蹙的眉、眼神里交织的清醒与绝望。她懂得比我还深——这“懂得”成了无形的墙与刀。那一刻,我体会到身份在医患关系中的微妙。当患者是同行,了解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复杂的镜像。她从我眼中读挣扎,我从她沉默中感无力。这份特殊“缘由”,让我如此近地触碰到生命的脆弱与医学的局限。


融冰的玩笑


面对小雅,专业术语变得多余。我努力融化医患“冰墙”,以“朋友”身份交流:“小雅,今天感觉怎么样?透析完轻松些没?”不再紧盯肌酐值,而是关心她的感受。她抱怨手臂麻木,我调侃:“昨晚刷剧手酸了?”她破涕为笑,距离拉近。这种问候,是对她“人”的尊重。


我观察她的情绪而非仅体征。她看似坚强却偶露迷茫。我不盲目打气,而是倾听。她说:“以前想爬珠峰,现在爬楼梯都难。”我未说“你会好”,而是回应:“荔枝林四季很美,等你好了,一起去散步。”这共鸣让她感到被接纳。


我还会分享日常琐事,如有趣的书。这些非医学交流,消解了病房压抑,让对话回归朋友间。这种共情是设身处地的理解,让她知晓:即使生病,她依然是一个完整的人。


信任的双桨


我始终鼓励她的专业提问,并耐心解释,甚至邀请她参与部分治疗讨论。例如在选择透析模式时,我会详细讲解各种优劣,请她结合自身感受提出倾向。最终决定权虽在我,但这“参与感”让她感到被尊重。我们建立了双向信任:我信任她的医学素养和对身体的感知能力,相信她能准确反馈;她也信任我的专业判断与关怀。一次透析并发症引发她的焦虑,我没有敷衍,而是摊开所有检查结果详细分析,坦诚讨论最坏情况及预案,并说:“我知道你懂,所以,我们一起面对。”这份担当让她看到医者的坦诚,更坚定了与我并肩作战的决心。


摆渡的微光


透析漫长,患者需极大毅力与依从性。我深知信任裂痕的危害,因此致力于构建“伙伴”关系。我甚至邀请她以顾问身份参与科室疑难病例讨论,从患者视角提供独特见解。这不仅提升了她的自我价值感,更让她从“被救助者”角色中重获医务人员的成就感。这份信任,已成为知识、经验与情感的双向投入和支撑,是真正的“双向奔赴”。


如今,小雅规律透析,眼中褪去绝望。她开始学习摄影,记录透析室窗外的四季。我们偶尔谈论未来的旅行,憧憬已在心中生根。她更用专业知识在病友群分享、鼓励他人。我看到生命的和解——医患因共情与信任,最终在身份困惑后,共同书写了关于生命、医学与爱的篇章。


注:本文荣获我院第二届医学人文叙事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