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新闻动态 > 医院快讯
致敬医师节|【医学人文叙事⑤】一次病历之外的治愈对话
【发布日期:2025-08-15】 【来源:本站】 【作者:李双齐】 【阅读:次】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凝视那些超越手术刀锋的温暖瞬间。当患者炽热的生命渴望与心灵创伤需要被看见和回应,真正的治愈,始于理解那份承载于躯体的痛苦,点亮重燃希望的火种。医学的温度,就在那一纸病历之外的生命对话里。


讲述者:李双齐,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专注乳腺癌诊治多年,手术刀愈发精准,方案日益个体化。然而,一张特殊的“病历”在我心中投下巨石:它不是复杂的肿瘤分型,而是术后年轻母亲李女士的素描——画中,她失去了象征女性特征的乳房线条,旁边潦草地写着“我不再完整”。她是高校教师,事业家庭美满,乳腺癌手术虽成功切除了肿瘤,却在她心里留下巨大的空洞。她抗拒后续治疗,厌恶镜中的自己,甚至疏离年幼的女儿。那一刻,我陷入熟悉的职业困境:我们拯救了生命,却似乎遗失了生命应有的色彩。技术赋予的“生”与患者渴望的“活”之间,横亘着深深的鸿沟。这无力感,点燃了我改变的决心。


面对她的“破碎图景”,我意识到治疗方案需要一场“人文升级”。技术是基石,但重建生活需要更多。


深度倾听,触碰心灵暗礁。 一次查房后,我拉上隔帘,不再是例行公事地问候,而是轻声说:“那幅画,我看到了。能和我聊聊‘不再完整’在你心里的重量吗?”这句话如同钥匙,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她泣诉着对失去女性特征的恐惧,对丈夫可能嫌弃的忧虑,对无法拥抱女儿的愧疚。倾听,成了接纳的仪式。


构建同盟,整合多维支持。 单一治疗视角远远不够。我迅速协调组建了一个围绕她的微型支持团队:心理科同事进行哀伤辅导与认知干预;整形外科医生详细讲解重建可能;康复科制定恢复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粉红丝带”组织,一位走过相似心路的康复者与她结对。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之网为她织就。


赋权共生,决策回归主体。 治疗不再是单方面的指令。我们共同探讨:化疗耐受性的调整,乳房重建的时机权衡(她选择先完成辅助治疗再重建),甚至如何向女儿解释妈妈的“变化”。她参与修订了“术后关爱手册”,提议增加“如何与孩子沟通”章节。当她穿上特制义乳,在心理师指导下第一次尝试拥抱女儿时,眼中噙满的泪水不再是绝望,而是新生的微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是治愈的核心动力。


这份触动也照亮了科室。我们设立了温馨的“心语角”,陈列康复者捐赠的励志书籍画作;每月举办“姐妹茶话会”,医护人员作为倾听者和朋友参与其中。冰冷的医疗空间,开始透射人性的暖意。


李女士最终走出了阴霾。后来,她在“心语角”留下了一幅新画:一个伤痕犹在却笑容灿烂的女性,双手温柔地托起一轮朝阳。画旁附言:“感谢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教会了我如何重新拥抱光。”这轮朝阳,是医学人文精神在病痛黑夜之后托举起的生命希望。


她的故事并非孤本。我们开始推行“五维沟通法”培训,设立“资源协调官”角色,将“患者参与”机制常态化,并将“人文关怀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的主题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当李女士托起朝阳的新画在“心语角”绽放,那跃动的光芒正是德技交融的具象铭刻:以精勤之术延展生命长度,以仁德之行照亮生命宽度。愿这束光,穿透所有科室的壁垒,照亮每一段与疾病抗争的艰难旅程。


注:本文荣获我院第二届医学人文叙事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