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凝视那些超越手术刀锋的温暖瞬间。当冰冷的录音界面横亘在医患之间,当无情的诊断预示生命终点,一份“请等我女儿归来”的重托,开启了ICU里十七天的生命守护。 医学的温度,在治愈无望的疆域,依然能点亮一盏信任的灯,为告别铺就一条有尊严的路。
讲述者:周小平,重症医学科一区主治医师
53岁的黄先生躺在病床上,仿佛悬于一道无形的海峡——大陆的医疗团队在这头,远在台湾的妻子和美国的女儿在那头。“淋巴瘤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如寒流袭来,瞬间冰封了信任。
起初的每一次病情沟通,如同戒备森严的谈判。他妻子紧握手机,录音界面刺眼地亮着,百度、DeepSeek的搜索记录层层堆叠。面对治疗建议,她们犹豫、反复,悬停在知情同意书上的笔,重得仿佛能压碎脚下脆弱的冰层。空间的距离、信息的洪流和对命运的恐惧,筑起了怀疑的高墙。
面对坚冰,主治刘医生和团队选择了理解。“理解,请便。”当录音界面亮起,刘医生平静颔首。面对网络搜索的碎片化疑问,我们耐心拆解,用清晰的病理逻辑编织真实的疾病图景。血液科、感染性疾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专家(MDT)的权威共识,最终揭示了残酷现实:疾病凶险,治愈无望,积极治疗可能收效甚微且伴随巨大痛苦。
怀疑之墙开始溶解。然而,一个更深沉的困境浮现:女儿远在美国,面临关键考试,归期尚需时日。在治愈的星辰遥不可及之际,家属含泪托付:“请减轻他的痛苦,守住这微弱的生命之火,直到女儿归来。” 这不再是治愈的请求,而是一份以“等待”为名的沉重心愿。
面对这份托付,我们选择了对生命自主权的最大尊重:止痛方案置于核心,精准滴定药物剂量,只为驱散疼痛的桎梏,守护最后的尊严安宁。营养支持如涓涓细流,精细计算,竭力对抗消耗。轻柔翻身、温言问候、细致护理,维护着生命终点的体面与温度。
每日查房,关注的不仅是冰冷的指标,更是他眼中是否尚存意识的微光,能否对女儿的声音有微弱反应。每一次治疗调整,都紧密围绕那个微小而宏大的目标:延展时间,静候归航。
这十七天,是医学向人情最深沉的鞠躬。女儿终于在父亲陷入深度昏迷的前一日抵达。当她的手,紧紧握住父亲那已无知觉、曾为她托起整个世界的手掌,泪水无声滑落。心电监护仪上象征生命的曲线,在完成最后的守望后,终归平静。
生命虽未抵达期待的终点,但这奋力争取的十七日,让告别有了温度,让遗憾得以弥合,让亲情的纽带在生死边缘完成了无声的加固。当冰冷的录音界面被无声的泪水取代,当沉重的托付化作永恒的凝视,我深深懂得:真正的医学之光,不仅在于对抗死亡的技艺,更在于以信任为舟,以仁心为桨,在生命的终点,摆渡一份有尊严的归期。 这束光,足以照亮最深的别离。
注:本文荣获我院第二届医学人文叙事征文比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