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我院共建肿瘤重症医学中心座谈会召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董军、方华、王国栋、杨媛及胃肠肿瘤中心李浙民等专家团队,与我院重症医学及相关学科医护骨干齐聚一堂,展开探讨交流,共启区域肿瘤重症医疗协同发展新征程。
我院副院长林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作为国内肿瘤防治领域的标杆,其重症医学科以精湛技术与前沿理念享誉全国,此次共建标志着两院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重症医学是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而肿瘤重症救治已成为影响治疗成效的核心环节。”林伟表示,依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顶尖资源,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既能让本院医护接受“国家队”传帮带,更能让莆田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家级医疗服务,为区域重症患者筑起更坚固的生命屏障。
在揭牌仪式环节,林伟教授与董军教授共同为“肿瘤重症医学中心”揭牌。红绸落下,标志着两院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合作正式迈入实质性阶段,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为区域肿瘤重症医疗协同发展拉开序幕。
在随后举办的学术讲座中,董军教授以《浅谈肿瘤重症医学》为题,系统阐释了肿瘤重症医学作为重症医学亚专业的核心内涵——专注于肿瘤本身及治疗引发的危及生命并发症的诊疗。她指出,近年来肿瘤患者ICU救治死亡率持续下降,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带来的复杂并发症,更凸显了多学科协作(MDT)的重要性。针对肿瘤患者预后评估,董军教授提出“量化+定性+功能+动态试验+多学科协作”的多维策略,强调从“能否存活出ICU”向“能否长期获益”的理念转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杨媛博士以“免疫治疗‘劳神伤肺’”为主题,结合典型病例深入解析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诊疗难点。她分享了一例66岁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并发免疫相关脑炎(G4)与肺炎(G3)的救治经历,详细阐述了通过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评估等精准诊断过程,以及激素冲击联合血浆置换的有效治疗方案。杨媛博士指出,免疫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进展迅速、危害极大,早期识别与多学科干预是救治关键。
在讨论交流环节,现场医护人员围绕肿瘤重症诊疗规范、护理团队建设、科研合作方向等问题踊跃提问。针对莆田地区消化道肿瘤、肺癌高发的特点,董军教授建议结合本地疾病谱特色,优先打造感染防控、呼吸支持等重点模块;方华护士长强调肿瘤重症护理需兼顾技术精准与人文关怀,加强并发症早期观察与团队协作培训;王国栋副主任医师与杨媛博士则分别就临床科研切入点、重症超声应用等内容分享实操经验,提出可从肿瘤相关血栓防治、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预警等方向开展联合研究。
此次共建不仅为我院注入肿瘤重症诊疗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更搭建起跨区域医疗协同的坚实桥梁。未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团队将通过定期驻点、联合查房、技术指导等长效机制,助力我院打造技术过硬、特色鲜明的肿瘤重症医学中心。这一合作将推动莆田地区肿瘤重症医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守护群众健康福祉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