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持续发展的今天,即便是晚期恶性肿瘤,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策略,也能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近期,我院肿瘤内科团队成功将一例结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使其多重临床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强阳性指标显著下降,影像学评估持续好转。这一案例不仅为患者点燃希望之灯,也让更多人看到晚期肿瘤治疗的积极意义。
49岁的关先生于今年3月生因腹痛就医,经肠镜及影像学检查,被确诊为横结肠腺癌伴肝内多发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病情已属晚期。更为棘手的是,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合并癌栓形成,随时有脱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风险。胃肠肿瘤标志物指标超高:CEA 956 ng/ml(正常<5 ng/ml)、CA19-9 4180 U/ml(正常<37 U/ml)。肝脏MRI提示多发转移灶,并伴有胸腔和腹腔积液,病情极其复杂。
患者入院当日,肿瘤内科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团队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小燕教授团队进行会诊。经全面评估,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全身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综合方案:初始化疗+靶向治疗+动态调整。然而患者在首次化疗后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白细胞降至危险值,紧急转入ICU后又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化疗被迫中断。期间还因严重腹泻、呕吐导致营养管多次脱出,治疗过程一波三折。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应对新的突发状况。”我院肿瘤内科主任许学杰表示,但每次看到指标有所好转,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三个月的精准治疗与悉心照护,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实现“断崖式下降”,肝转移灶明显缩小,癌栓控制稳定。尽管过程中遭遇化疗副作用反应与新冠病毒感染的双重挑战,在医护团队的全程护航下,他一次次化险为夷。目前,关先生病情平稳,治疗耐受性良好,已顺利完成6周期治疗。
专家强调,基因检测是晚期肠癌治疗的关键“金钥匙”,基于其结果制定并动态调整靶向与化疗方案至关重要,同时需结合患者耐受性灵活调节剂量。多学科协作更是实现此类复杂病例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许学杰表示,晚期结肠癌肝转移虽治疗难度大,但借助基因检测引导的靶向治疗、个体化化疗策略以及多学科协作,仍可为患者带来远超预期的疗效。这一成功案例也充分体现了“不放弃任何希望”的肿瘤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