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医院快讯 >> 正文
国家级荣誉!我院重症医学科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3-17】 【作者:陈建飞 潘菁菁 黄筱军 文/图/来源:】 【阅读: 次】【关闭窗口】

  近日,全国妇联印发文件,表彰一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抗击新冠疫情、乡村振兴等伟大实践中立足岗位、勇于担当、敬业奉献的先进女性个人和集体。我院重症医学科榜上有名,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截至目前,该院共有5个岗组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




  我院重症医学科是福建省内最早一批进行专科化建设的重症医学科,经过几代重症人的不懈努力,科室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不断培育新技术、提高综合救治能力,以精湛的技术、一流的服务,成为各临床专科坚强的后援支撑,也是重症患者救治的主战场。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96名,其中女性77名,是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优秀精英团队,先后荣获省三八红旗集体、省青年文明号、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市青年突击队、市先进职工之家、莆田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莆田学院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项荣誉。


勇于担当,用心用情守护生命


  重症医学科是个特殊的科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事件多,加班加点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经常一日三餐不能按时就餐,但她们仍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履行救治重症患者的职业使命。科室年收治危重病人约1500例,无主病人约20例,抢救成功率达96%。




  她们在业务上锐意进取、积极探索,不断开展重症领域前沿技术,应用ECMO联合介入栓塞治疗成功救治一名32岁嗜络细胞瘤危象并发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也治愈过气管断裂行气管断裂狭窄段切除、气管端吻合术患者,均属福建省首例。




  她们在为患者提供娴熟的专科技能,有时还要为无主病人提供生活护理及饮食帮助。有一次,救护车送来了一位因车祸损伤的无名氏,全身遍体鳞伤、昏迷不醒。无家属陪伴,肇事司机逃逸。这位患者在监护室整整住了三十多月。科室医护人员没有因为他身无分文而谴弃,仍然给予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全科还慷慨解囊,为他买来了生活必需用品,利用自己的时间为他买来了豆桨、牛奶、米汤等鼻饲饮料,生动展现白衣天使的大爱风采。


开拓创新,业务技术精益求精


  科室注重医护人员职业素养及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业务技能再提升。每年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每周组织一次座谈学习讨论,将政治学习、临床理论与实践引入到日常的思想文化建设当中。在完成临床工作的情况下,积极投入科研,以党建创新引领临床实践,全面提升业务能力。




  近5年来,科室团队主持省自然科研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课题18项,发表SCI论文15篇、CSCD核心期刊论文2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科室是莆田学院危重病医学、护理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承担莆田学院临床医学系《老年医学》、《危重急症抢救流程解析及规范》和护理系《急危重症护理学》等课程的理论、实验、见习和实习等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院内青年医师、护士的轮转培训、危重病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及进修医师、护士的培训等教学任务。


众志成城,巾帼之躯负重前行




  科室作为院内急救的“快速反应部队”,每一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有她们的身影,如非典、禽流感、新冠等传染病。




  在近三年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救治工作中,她们闻令而动,主动担当,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奉献精神,克服女性生理心理极限,不但奋战在本院新冠救治重症病房,还多次抽调骨干前往广西、海南、上海、重庆、厦门、泉州、福州、宁德等地执行抗疫支援任务。期间多名女性在抗疫一线表现突出,获得“战疫先锋”、“最美护士”、“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去年12月疫情防控新政策出台后,全院重症床位紧急扩增了一倍,重症医学科迅速派出多名重症骨干,外出协助建科及业务技术援助,顺利完成抗疫任务。


创新服务,拓展延伸护理内涵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病人家属不方便现场探视,科室人性化推出一周两次的视频探视。同时,开通科室微信公众号,宣传入院须知、疾病预防相关知识以及分享科室学术成果等。通过多样化的健康宣教方式,切实解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为提高家属及群众的日常卫生保健意识,科室女性团队自编自导《七步洗手操》短视频,获得各大媒体的大力推广及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可。护士潘菁菁下班途中“路遇车祸,出手施救”的先进事迹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此外,科室每年多次开展下乡义诊,为偏远山区群众赠医送药,普及健康知识。




  自知任重道亦远,不用扬鞭自奋蹄。夜以继日的执着追求,戮力同心的砥砺前行,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业诺言,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顽强斗志,谱写着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筑牢救治危重患者的“铜墙铁壁”。